<
m5n3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奋斗在红楼 > 第一百一十八章 从头越(三)
    随着洪水退去,西山煤矿抵京的煤路恢复,顺天府良乡县北河乡黄洛镇作为京西大水临时钦差驻地的身份退去。留下大量的灾民在镇中安置。

    九月底,朝廷钦差,右都御史齐驰驻在良乡县城中,督促各衙门,治理永定河。在得知黄洛镇的灾民在十月初陆续前往30里外的东庄镇。开始时,并不以为意,灾民只要不向京城方向移动即可。只是派了幕僚曹师爷了解情况。

    到十月中,黄洛镇大量的灾民开始北上,引起他的注意。作为朝廷的钦差,若是饥民汇聚到某地闹事,发生暴动、瘟疫,他自是要全力关注、解决。

    在内心中,齐右都御史对破坏他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赈灾局面的闻道书院颇为不满。

    …

    …

    初冬时分,天地间一片枯寂,带着寒意。约下午两点许,突然出现在官道刘家湾处的钦差旗牌引起了正在做工的灾民们的主意。

    随即,消息向闻道书院传去。

    阳光温暖,寒风中,一个个干劲十足正在做工的乡民们纷纷跪下去。仿佛北风中的枯草,一一低头。有的光着胳膊,有的穿着褴褛、破旧的衣衫,有的面无表情,有的强壮,有的饥瘦。

    乡民、窑工、灾民,原来各种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地方很多。相同的地方只有一个:眼睛中蕴藏着一种叫做“希望”的情绪。

    下官道顺着标准的两马车宽的道路:书院大街直走10里,即可抵达闻道书院。书院大街只是黄土硬路。很简陋。倒是大街两侧的商铺,民居已经初具规模。整个小镇中热闹、繁华。

    然而,在钦差的仪仗之下,热闹的声音逐渐的消失。官轿中缓缓的前行。

    书院大街,新东庄镇纵向的路头,一名强壮的窑工避开钦差队伍,沉默着。他有力气,肯吃苦,在同伴中有威望,但不敢冒犯官差。

    东庄镇与大街交汇的路口,宽敞的食档中,一名白衫女子叹口气。这官威啊!

    书院大街,许记酒楼旧址,东庄镇重建工作小组所在地,五六名士子眺望着徐徐而过的官轿、钦差仪仗。

    一名年纪约十二岁的少年叹道:“难怪光武帝要感叹,仕宦当作执金吾。这一人而过,千人皆静的场面看的我心中向往。”

    姚纬好笑的拍拍少年的肩膀,“这算的了什么?这只是正二品的钦差,等你过两年到京城里府试就知道,皇帝、大学士出行的威风更胜。”

    柳逸尘和白脸的文弱士子都弘都是一笑。

    都弘是笑姚纬在师弟面前….,呃,按照贾院首的说法,装逼。他又没见过皇帝出宫,和大学士出行。

    柳逸尘则是在苦笑:正二品的文官已经很厉害了。他家世代书吏,见到大兴县正八品的主簿都得跪。他这辈子都不知道能不能当个官。今天这场面…。

    …

    …

    闻道书院的山长张安博带着书院的讲郎、十几名弟子在书院正门内迎接钦差、都察院右都御史齐驰。

    张安博如今是致仕的官员,不需要像下属一样到官道处迎接。反倒是因为文人风骨,在书院内迎接就行。当然,贵客来访,该有的礼仪都有。不会失礼。

    齐驰在书院门口下轿,在幕僚、书吏、衙役、轿夫进了书院。闻道书院众人等了一下会。

    齐驰是一名四十多岁的官员,穿着官服,方脸长须。气度森严,面色冷淡。公孙亮看得心里打磕,果然如同贾师弟说的,来者不善。

    曹师爷在人群中扫了下,他没认出那日同乔如松、张四水同去黄洛镇求援的柳逸尘,倒是一眼就看到公孙亮身边的瘦弱少年。

    很明显,这位就是因主持救灾名传北直隶的闻道书院院首贾环。据传能力卓绝,手腕高超,可比肩古之甘罗。时年九岁,以一首青松诗闻名京城,少年神童,有骆、王之才,人称贾青松。

    他又有数首名篇“咏花词”传遍青楼、士林。一句“佳人相见一千年”,将京师名妓苏诗诗捧的名声大振,名传北直,红得发紫。五凤馆水仙姑娘因一句“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与他的名篇“欲问江梅瘦几分”相应和,身价顿时涨了数十倍。京中名妓争相求诗而不得其门。他再大点岁数,定是柳巷元魁。

    在书院门口寒暄一阵后,张安博邀请齐驰到曲水院稍坐。曲水院的正厅中,经过一些布置,显得雅致、幽静。

    童子奉茶后,说了一会科场的话题,齐驰切入正题道:“伯玉兄,本官有话直说,你闻道书院以重建东庄镇为名,以工代赈,吸引黄洛镇数以千技的灾民前来。这么多灾民汇聚在一起,本官担心会引起各种问题。”

    张安博坦然的笑了笑,指着左侧的少年道:“贾环,你来说。”心里忽而想起件事,他这个弟子该取一个表字了。

    贾环出列,向齐驰齐都御史行礼。按照规矩,贾环作为过了府试的童生,可以自称一句读书人,但本质上还是小民,见官要跪。当然,读书人一般都会有优待。传出去也是美谈,对官员而言可以刷名声。

    齐都御史虚扶了下,没有让贾环跪下,道:“免礼。你就是贾环?”

    贾环道:“回总宪,学生正是。”总宪是都御史的别称。

    齐都御史打量了贾环一会儿,疑惑的道:“我未见你有何出奇之处。如今,沙叔治在京城中为你扬名,说你:英资少年,雏凤清声。”

    沙叔治就是北直隶提学沙提学。

    而“雏凤清声”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篇《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是贾环相当高的评价。但贾环九岁即有诗名,显然是比韩冬郎的“十岁裁诗走马成”还要高一级。救灾、诗词,都只是雏凤在清啼,小露才学而已,前途不可限量。

    凤凰,凤在古代历来都是比喻男子的词语。凰,才是比喻女子。

    贾环心里苦笑,又感激沙提学。他是打算离开贾府的人。要名声没用。但若说名声真没用,那他就太矫情了。

    看看他现在以童生的身份,在齐都御史面前的优待就知道。齐都御史在和他闲聊啊。这是一种礼遇。普通的小童生在二品文官面前那可能有这样的待遇?

    贾环没有辩驳,解释,径直道:“学生请总宪巡视东庄镇。”

    齐都御史就沉吟几秒,看了贾环一眼,道:“好。”

    …

    …

    贾环邀请齐都御史巡视正在重建中的东庄镇,有两个目的。第一,解决山长抛给他的锅,回答齐都御史对灾民不稳的担心。在第二,他的出奇之处,不在相貌,在做事。

    当即,一行三十多人浩浩荡荡的出了闻道书院,前往重建中的东庄镇,察看重建工作。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顺着闻道书院外墙向2里外原东庄镇蔓延的数十间整齐的小院。四四方方的围墙,一模一样大小的院落。院落中都只砌了一间屋子,看起来很有些滑稽。

    齐都御史身边的幕僚曹师爷指着这些还没有完工但却住着人的院落问道:“贾小友,这是何故?”

    贾环跟在山长张安博身边,这时介绍道:“所有的院落面积一样大,方便分配给乡民。至于只起了一间屋子,则是节约时间。我们要确保大雪来临之前,所有的乡民都有屋子住。”

    妙峰山上到处都是树木。只要有屋子遮风挡雨。对乡民来说,这个冬天并不难熬。

    贾环早做了准备,从怀里掏出个本子,道:“此处院落共76间。安置乡民45户,共63人。征得户主同意,若大雪来临时,镇中房屋不够,可与乡亲共用。共计能安置180人。”

    齐都御史点点头。这些只划定了围墙的院落,确实很有见地。

    众人再往前走,就是原东庄镇旧址。书院大街两侧的商铺已经成形。有的在营业。商铺之后,都是比刚才所见院落要大三倍余的院落。

    贾环主动介绍道:“无农不稳,无商不富。稳定灾民的核心条件就是粮食。而粮食、布匹、青菜、肉食、木炭、石灰等物资的消耗,依赖于商家的往来。

    后面的大院都是准备当仓库或者居住使用。规划建设商铺80间,院落400间。实际建成商铺13间,院落58间。分配、出售一空。紧急时,可容纳灾民445人。”

    这里其中就有贾环的商铺2间,院落5间。他是准备将5间院落打通,组成一处住宅,修缮再接晴雯和如意来住。

    齐都御史再点头,脸色已经稍缓,“不错。”

    众人再往前走,就是重建的核心区域,三纵三横规划的新镇,这一次没有要贾环主动介绍,齐都御史手指着已经初见雏形的街道,坊,问道:“此地可住多少人?”

    贾环答道:“规划是2万人的小镇,第一期建造规模为5千人,实际建成可容纳约2300人。”

    齐都御史沉吟一会,断然的说道:“少了。已经入冬。还需要加快进度。”

    齐都御史身边的曹师爷听到这话一阵错愕:东翁,咱们不是来找茬的吗?

    张安博为弟子解围,“齐大人,这个建造进度已经是最快的。影响建造速度的不仅仅是人力,还包括各种物资,银钱的短缺等等条件。”

    齐都御史微微点头,对贾环道:“以我看来,贾小友闻名天下之日于不远。”

    他是做实事的人,看了这大半圈的以工代赈,就知道其中的难度。特别是以闻道书院一己之力要撬动整个工程的物资,银钱上相当有难度。

    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是极其优秀的表现。换做他来主持,若是只有书院的资源,肯定做不到这样。

    因而,齐都御史对主持重建工作的贾环不吝赞美之词。(未完待续。)